史沫特莱
1937年1月初,史沫特莱正式接到共产党的邀请访问延安。她的公开身份是到前线去做战地救护工作。一路上受到左权、彭德怀和贺龙的接待,进延安前左派女作家丁玲受党委派前来迎接。史沫特莱一到延安就受到毛泽东和朱德的接见。到达延安的第二天,延安党政机关举行欢迎大会,史沫特莱在会上畅谈了一个多小时自己的反帝斗争经历。 在延安,史沫特莱与毛泽东、朱德、周恩来和彭德怀等人进行了多次交谈,她的手提式打字机一直响到深夜。她给予毛泽东以高度评价:每个人都可以与古今中外社会历史人物相提并论,但无人能比得上毛泽东。他的著作已经成为中国革命思想中的里程碑。她评价周恩来:是一位学识渊博,阅历深广,见解精辟,襟怀坦白,不存门户之见,毫不计较个人的安福尊荣、权利地位的卓越领导人。她还与朱德总司令频繁接触,并征得朱德的同意——撰写朱德平生。

艾格尼丝·史沫特莱(1892—1950年),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奥斯古德,著名记者、作家和社会活动家,一个杰出的与众不同的女性。早年当过侍女、烟厂工人和书刊推销员,曾在《纽约呼声报》任职。1918年因声援印度独立运动而被捕入狱6个月。1919年起,侨居柏林8年,积极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,曾在柏林会见尼赫鲁。史沫特莱于1928年底来华,在中国一呆就是12年。抗战初、中期,她亲眼目睹日本对中国侵略,向世界发出了正义的声音。1950年逝世。

人物简介

艾格尼丝·史沫特莱(Agnes Smedley),1892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奥斯古德镇的一个贫苦家庭,曾祖父为印第安人。1912年与厄恩斯特.布伦丁结婚,1916年后因政治情趣不同而友好分手。1917年只身到纽约,1920年到达波兰,后因从事革命被捕,出狱后与印度人维连德拉纳什·查托帕迪亚雅同居。192812月进入中国。到中国后,广泛结交朋友,宣传中国红色革命和中国共产党。

她的《中国红军在前进》《中国人民的命运》《中国在反击》《中国的战歌》等专著,向世界宣传了中国的革命斗争,成为不朽之作。她亲自护理伤员,组织医疗活动,用行动唤醒有良知的人们。她访遍了中国华北、华中的大部分地区,用热情召唤更多的国际友人,一同为中国抗战出力。

193777日,卢沟桥事变爆发。8月,红军改编为八路军,开赴华北前线抗击日本侵略者。史沫特莱在准备随部队开赴前线时,不慎从马背上摔了下来,背部受伤,推迟了行期。10月,史沫特莱养好了伤,随身携带了打字机、照相机和简单的行李,赴八路军抗敌前线采访。她很快赶上了驻扎在太原的八路军,然后到达北部山区的八路军总司令部,成为八路军中第一个随军外国记者。

随八路军总部转战各地,史沫特莱与八路军战士同吃同住,她关心普通士兵的生活,增进了与他们的感情。史沫特莱与八路军相处不到半年,便深深的爱上了这支部队。用她的话说:“离开你们,就是要我去死,或者等于去死。”

19381月,史沫特莱到了汉口,以英国《曼彻斯特卫报》记者和中国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身份,一面救护伤员和难民,一面报道中国抗战,并向世界性组织呼吁救援。史沫特莱以她火热的心吸引着来华的外国人士,这些人虽然身份不同,政见不同,但都在史沫特莱的带动下,积极地为中国抗战出力。在汉口,史沫特莱多次访问美国大使馆,向大使和武官介绍八路军的活动。她多次接触约翰·戴维斯、佛兰克多恩、史迪威和陈纳德,这些人后来成为影响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重要人物。史沫特莱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为中国红十字会募捐上,宣传中国伤兵的英勇事迹和所处困境上。在汉口,美国和英国大使馆、标准石油公司、国民党的高级官员,都曾在她的动员下提供过捐助。史沫特莱最成功的一次募捐是在一个午餐会上,她使财政部长宋子文感到羞愧,捐出1万元中国法币支持她的工作。还有一次,在行政院长孔祥熙的晚宴上,她从这位共产党人的死敌手里,拿走了一张捐给山西游击队的巨额支票。史沫特莱从抗战初期就为救助伤员奔走呼吁,19383月,包括白求恩在内的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,都是史沫特莱奔走呼吁的结果。193811月,史沫特莱在云岭新四军军部,名义上是起草一份给红十会的详细报告,但她认为自己的真正使命,是向上海和香港宣传新四军医疗队。她为上海的《密勒氏评论报》写了一系列文章,后由《曼彻斯特卫报》转载,详细报道了新四军的处境和对药品的需求。她私下还求助于一些英国朋友,以及美国红十字分会。到了春天,可观的援助从英国和红十字会纷至沓来,在史沫特莱的中国同事眼里,她简直是一位女英雄。

抗日英雄谱

艾格尼丝?史沫特莱是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、社会活动家、美国著名作家、卓越的新闻记者、中国人民的老朋友。

史沫特莱18922月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奥斯古德,1929年初,史沫特莱作为自由派报纸《法兰克福日报》的记者来到中国,进行长时间的采访,足迹遍及全国。1934年,史沫特莱创作了《中国红军在前进》,后来又写出了《中国的战歌》、《中国在反击》等近800万字的著作。

抗日战争期间,史沫特莱奔走呼号,为中国伤员在外国募捐,并促成中国红十字会的成立。1937年到延安,后赴抗日战场,到前线采访八路军、新四军,写了大量报道,被誉为熟知中国事实真相的、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1938年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志愿人员,动员并组织了白求恩、柯棣华等外国医生来华支援中国抗战。

1940年返回美国后,史沫特莱继续为支援中国抗战而写作、演讲、募捐。在艰苦的生活条件和残酷的政治迫害下,费时数载,创作了《伟大的道路》一书。这是她为朱德写的传记,同时也记录了中国革命所走过的道路。1950年,于英国逝世。按照她的遗愿,骨灰安葬在中国北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。墓碑上刻朱德亲笔题写的中国人民之友,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之墓